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农历书说:“斗指丙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芒种标志着炎夏登场。芒种前后,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长势旺盛,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因此,芒种的到来往往预示着夏季的闷热、潮湿天气即将来临。所以,在芒种节气的养生中要做好“防热防湿”的准备。一、文献支持古文经典:《内经》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人体内的阳气浮越于外,外界环境也是一派温热之像,此时身体内部就很容易受寒。药王孙思邈则提倡:“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 朱丹溪主张:“少食肉食...
端午节将至,家家户户飘起粽叶清香。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这些传统习俗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蕴含着中医养生智慧。也让我们思考:如何结合中医理念,预防脑梗死这类高发疾病?今天,我们就从一枚小小的粽子说起,聊聊中医视角下的护脑之道! 一、粽子里的中医养生智慧 粽子,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中医认为,糯米性温味甘,能补中益气、健脾暖胃,适合体质虚寒者。而粽叶(箬叶或苇叶)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作用,恰好中和糯米的黏滞之性,避免消化不良。 不过,脑梗死高危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吃粽子要讲究方法: 1、选杂粮粽:糯米升糖快,可换成黑米、糙米、燕麦等,增加膳食纤维,稳定血糖。 2、少肥肉多素馅:传统肉粽脂肪含量高,可...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有过这样的体验:用餐结束不久,腹中便开始“咕咕”作响,继而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紧接着就匆忙奔向厕所。尤其是在天气转凉,或是食用了生冷食物、辛辣油腻之物后,这些症状会愈发明显,甚至一整天都感觉肠胃“状况不佳”。很多人以为这只是简单的“肠胃不好”,然而在中医看来,这种饭后腹痛腹泻的现象,极有可能是“脾胃虚寒”所致。 相较于西医所提及的功能性胃肠紊乱、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更注重人体体质以及寒热虚实的差异,在调理上也更强调个体化与整体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脾胃虚寒?它为何会引发饭后腹痛腹泻?中医又如何对其进行调理呢? 揭开“脾胃虚寒”的面纱 中医认为,脾胃堪称“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
一、清明节气与饮食养生 清明,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此时天地清明,万物“吐故纳新”,人体亦需顺应自然,调整饮食起居。本文从中西医双视角,解读清明养生的科学内涵,助您安稳度过季节更替。《黄帝内经·素问》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清明正值仲春,阳气升发,肝气旺盛,易出现“肝阳上亢”(如头晕、目赤、易怒)或“脾虚湿困”(如腹胀、乏力)。此时养生需注重“疏肝健脾、祛湿防病”“。此时节气温波动大,乍暖还寒,人体易出现肝阳上亢、脾胃虚弱等问题。《黄帝内经》强调”春三月,此谓发陈“,主张通过饮食顺应自然升发之机。肝属木,与春相应,《景岳全书》指出”春应肝而养生“,建议以辛甘发散之品(如春笋、香椿)疏肝理气,同时配...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万物复苏,草木萌发,气温回暖。中医认为春与肝相对应,肝在五行中属木,主升发。养生之要在顺四时而避寒暑,春季养生要合乎肝喜条达及主升发之性,既要避免肝气升发太过,又要避免肝气郁遏,升发不足。养生不当则可伤肝。因此,惊蛰养生,首重养肝。 一、饮食调养:少酸多甘,润燥滋阴 少酸多甘:减少山楂、柠檬等酸性食物,增加南瓜、山药、红枣、燕麦等甘味食材,健脾疏肝。 润燥滋阴:惊蛰风盛干燥,可饮蜂蜜水、梨藕汤,或食用百合、银耳,缓解口干舌燥。 壮阳御寒:如韭菜、洋葱、大蒜、生姜等。 推荐食谱:菠菜猪肝汤(补血养肝)、滋阴清肝菊花饮。 二、起居有常:春捂有度,夜卧早起 防风寒。惊蛰多风,乍暖还...
元宵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阖家团圆、欢乐喜庆的美好寓意。在这一天,人们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氛围中。然而,在尽情享受节日乐趣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健康问题。以下为大家详细介绍元宵节期间的健康护理知识,助您和家人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元宵节。节日饮食:营养搭配与肠胃护理 汤圆的食用学问:汤圆是元宵节的必备美食,但其主要成分糯米黏性大、不易消化。对于肠胃功能较弱的人群,如老人、儿童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时需格外注意。建议老人和儿童每次食用 2 - 3 个,成年人也不宜超过 5 - 6 个。在馅料选择上,尽量避免糖分过高、油脂过多的品种,如黑芝麻花生馅等,可选择相对清淡的豆沙馅汤圆。同时,食用汤圆时搭配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
最近,身边不少朋友都纷纷“中招”,被流感折腾得苦不堪言。朋友圈里,抱怨头痛、发热、浑身乏力的动态层出不穷。没错,每年冬季,流感都会强势来袭,成为影响我们健康的一大“劲敌”。那流感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防范呢?接下来,让我们一探究竟。【流感症状大揭秘】定义: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1~3天,在秋冬尤为常见。主要症状: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易感人群:流感易感人群包括婴幼儿、孕妇、老...
入冬了,原本就体寒的宝子可能更多地感受到了手脚冰凉的困扰。中医认为,手脚冰凉和阳气不足、气血不畅有关,在入冬之初,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补足阳气,可以缓解手脚冰凉的情况,让大家温暖过冬。人体阳气下降潜藏,羊肉作为“冬令补虚佳品”,可以为我们带来滋补和防寒的双重作用。在中医理论中,羊肉被归为“温补”食材,具有很好的温中补虚、养血暖胃的功效。《本草纲目》中就有提到:“羊肉能补虚劳,益气力,壮阳道,开胃健力”羊肉性温,味甘,归脾、肾经,对于体质虚寒、手脚冰凉、腰膝酸软等症状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 如何挑选新鲜的羊肉! 1.新鲜的羊肉肉色鲜红而均匀,有光泽,肉质细而紧密,有弹性,外表略干,不黏手,气味新鲜,无其他异味。 2.不新鲜的羊肉肉色深...
俗话说“秋后萝卜赛人参”,萝卜是秋冬季节的好食材。《本草纲目》对萝卜称赞有加,称其为“蔬中最有益者”。尤其是白萝卜,口感好、功效多,几乎排在大家心中的“萝卜必吃榜”首位,是养生的新宠儿,下面我们来看看萝卜有哪些让人爱不释手神奇功效。 萝卜的作用 1.清内热 秋冬季人体阳气藏于内,阴气充于外,容易郁闭而生痰火,人体内部会偏热,耗伤阴液,甚至出现“上火”的症状。白萝卜味辛甘,性凉,可以有效调理肝火虚旺、清肺热、利肝脏,让身体更舒服。 2.补肺脏 把白萝卜煮汤喝,凉性得到缓解,但化痰理气的功效仍在,痰多的人喝完以后,会觉得痰化开了,气也顺了。如果实在是胃寒,还可以在白萝卜汤里加两片生姜。这个吃法虽然简单,但对于秋冬天雾霾严重、感...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带来的危害,几乎都来自它的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足就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得了糖尿病足我们应该怎么办? 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足时常采取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常用扩张血管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手术治疗方式包括下肢动脉旁路移植、下肢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等,均有显著效果,可预防足部溃疡、坏疽的发生。 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血糖管理并及时到医院就医,同时做到: 1、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各类营养素摄入要均衡,以保证总热量和各种营养成分的需要。 3、观察患肢皮肤色泽、温湿度及有无皮损、水肿、疼痛、感觉异常等。 4、抬高患肢30°~40°,以利于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水肿。 糖尿病...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