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13时51分,当太阳黄经到达135度,我们将迎来立秋节气。今年的立秋恰逢农历闰六月十四,处于中伏第九天,形成了罕见的“秋包伏”天象。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也悄然发生变化:许多人开始感到口干、咽痒、皮肤干燥,这正是肺气虚、燥伤肺的表现。传统医学认为,立秋后十五天是润肺养脾胃的黄金期,科学调养能为秋冬健康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将结合中医智慧与现代养生理念,为您详解立秋养生的关键要点。
为何立秋是润肺养脾胃的黄金期?
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中医五行理论中“秋属金,对应肺脏”。经过夏季的消耗,人体往往存在阴虚状况,而空气湿度下降,“燥邪”成为主要致病因素。燥邪最易伤肺阴、损脾胃: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干燥气候会导致干咳、咽痛、皮肤干裂;脾胃在夏季因冷饮刺激和食欲减退而功能减弱,急需调养恢复。此外,立秋后“秋包伏”的特殊天象,使得暑热未退而燥气已生,此时若调理不当,更易引发肺脾失调。因此,把握这十五天的黄金期,是抵御秋燥、增强免疫力的关键。
润肺法:给“娇脏”穿上“防护衣”
一、饮食润燥:白色食物是主力
中医有“秋吃白,病不来”之说,白色食物多入肺经,能润肺生津。推荐食材及搭配:
1. 银耳:被誉为“平民燕窝”,富含胶质,搭配雪梨、枸杞煮羹,可滋阴润肺;咳嗽者加少量川贝效果更佳。
2. 雪梨:生吃清热,炖煮润燥,脾胃虚弱者建议与川贝同煮,如“川贝炖雪梨”,既润肺又护脾。
3. 莲藕:生食生津,熟食健脾,推荐莲藕排骨汤(加几粒花椒祛湿),兼具润燥与温中功效。
4. 百合:补肺安神,煮粥或入汤最佳,如“百合莲子粥”可缓解秋燥引发的失眠烦躁。
二、物理润燥:内外兼调
1. 水蒸气吸入法:将热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对准杯口吸入蒸气,每日两次,每次10分钟,可湿润呼吸道,缓解咽喉干燥。
2. 足量饮水: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晨起饮淡盐水(补充电解质),睡前喝蜂蜜水(润肠防便秘)。建议分时段饮水,避免一次性大量摄入。
3. 呼吸调节:大笑宣肺:开怀大笑能扩大肺活量,促进氧气吸收;腹式呼吸:伸臂扩胸,用腹部带动呼吸,增加肺容量,每日练习10分钟。
4. 情志调护:秋季易生“悲秋”情绪,伤肺耗气。可通过书法、园艺、散步等活动调节心情,保持心境平和。
养脾胃秘诀:打好健康“地基”
一、饮食调整:减寒增温,健脾益气
1. 减凉增温:逐步减少西瓜、苦瓜等寒凉食物,避免“秋瓜坏肚”,以免损伤脾阳。
2. 健脾食材: 南瓜:富含果胶,保护胃黏膜,适合煮粥或蒸食;
山药:补脾养胃,含黏液蛋白,可增强消化功能,推荐“山药红枣粥”;
小米:易消化,暖胃安神,搭配南瓜或红薯煮粥更佳;
茯苓:健脾祛湿,可磨粉入粥或泡茶。
3. 科学“贴秋膘”:现代人不宜盲目吃肉进补,体虚者可选鸭肉、鱼肉(低脂高蛋白),高血脂人群可摄入黑豆、藜麦等植物蛋白,避免油腻伤脾。
二、中医调理:艾灸+穴位按摩
1. 艾灸养脾: 关元穴(脐下3寸):立秋艾灸此穴可收元阳、益真火、养肾气,每次15-20分钟,隔日一次;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调理脾胃要穴,艾灸或按摩可增强消化功能,缓解腹胀。
2. 日常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揉腹,每日早晚各100圈,促进肠胃蠕动,助消化。
三、立秋养生关键词:顺应天时,未病先防
立秋养生贵在“收”与“养”。需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的规律:
作息:早睡早起,可比夏季提前1小时入睡,如从11点调整为10点半,以“与鸡俱兴”为原则,保证充足睡眠;
运动: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避免大汗伤阳;
防寒保暖:避免赤脚踩地,空调房内穿袜护足,夜间盖薄被护腹,防止寒湿侵袭脾胃。
《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此谓容平。”把握立秋后十五天的黄金期,以白色食物润肺、温性饮食健脾,结合艾灸调穴、情志调护,方能从容应对秋燥,为秋冬健康储备能量。让我们以传统智慧滋养身心,迎接金秋时节的从容与健康。(文/赵异萍 审核/林青)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