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至,暑气渐消、秋凉初显,但 “秋老虎” 余威仍在,此时做好养生尤为重要,通过调理脾胃、润燥防寒,可助您平稳度过季节交替的关键期,轻松迎接金秋时光。
一、处暑节气特点与养生原则
处暑,意为“出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标志着炎热夏季的结束和凉爽秋季的开始。2025年的处暑时间为8月23日,此时太阳抵达黄经150°,白天仍可能燥热(即“秋老虎”),昼夜温差逐步拉大。
从中医角度看,处暑养生需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总原则,具体表现为:
1. 调理脾胃:夏季贪凉饮冷易伤脾胃阳气,处暑时节需重点修复,为秋冬进补打下基础。
2. 润燥防寒:秋风干燥易伤肺阴,早晚温差大需防寒邪入侵。
3. 收敛神气:顺应自然“收敛”的特性,减少剧烈运动,保持情绪平稳。
4. 平衡阴阳:处暑时节人体阳气开始内收,阴气渐长,需规避 “秋燥”伤阴,维持阴阳平衡。
若养生不当,易引发秋燥干咳、便秘,温差导致的感冒、关节痛,以及夏季遗留的脾胃虚弱等问题,因此科学应对处暑特点尤为关键。
二、饮食养生:处暑时节的“三宜三忌”
处暑时节的饮食调养是养生的重中之重,“三宜三忌”饮食法则为处暑饮食提供了科学指导。
(一)三宜原则:温养脾胃,清热不伤阳
宜以温茶代冷饮:处暑时节虽仍有暑热,但人体阳气开始内收,过度冷饮会损伤脾胃。推荐饮用陈皮普洱茶、生姜红枣茶等温性茶饮,既可清热解暑,又能保护脾胃阳气。制作生姜红枣茶时,取一元硬币大小生姜3片,红枣5枚(去核),煮水饮用,能温中健脾。

2. 宜食当季温性果蔬:处暑时节推荐选择荔枝、龙眼等温性水果,搭配冬瓜、丝瓜等平和性蔬菜。特别推荐晨起空腹食用“姜枣薏米粥”:取生姜3片、红枣5枚(去核)、薏米30克,煮至米烂粥稠,可温中健脾、祛湿止泻,对夏季贪凉导致的脾胃虚弱尤为适宜。
3. 宜用辛香调味:烹饪时适量加入紫苏叶、砂仁、白豆蔻等辛香料,既能醒脾开胃,又能化解食物中的寒凉属性。这些香料还具有发散作用,有助于祛除夏季积聚在体内的湿气。
(二)三忌原则:避开伤阳陷阱
1. 忌大量食用冰镇饮品:处暑时节阳气开始收敛,过度冷饮会直中脾胃,导致腹痛、腹泻。若实在想吃冷饮,建议小口慢饮,避免空腹食用,或在午后阳气较盛时少量食用。
2. 忌生食海鲜:处暑仍是胃肠炎高发季节,生腌蟹、醉虾等虽然美味,但寒湿交织,易伤脾胃。建议选择清蒸、白灼等烹饪方式,并搭配姜葱汁蘸食,利用姜的温性中和海鲜的寒性。
3. 忌空腹食用寒凉蔬果:如西瓜、苦瓜、梨等性寒食物,空腹食用易伤脾胃阳气。建议作为餐后甜点少量食用,或加热后食用以减轻寒性。
三、处暑适宜的中医适宜技术
1.穴位贴敷技术:推荐贴敷足三里(健脾和胃)、关元(温阳固本)、肺俞(润肺防燥)等穴位,常用生姜、白芥子等药材按需配伍。操作前需清洁皮肤,贴敷 4-6 小时,避免过敏或灼伤。

2. 艾灸技术:适宜采用隔物灸或悬灸等方式,重点灸中脘(健脾胃)、神阙(温阳)、大椎(增强抵抗力)等穴位,可温经散寒、扶阳固表,有效预防秋季感冒。操作时注意保持适当距离,避免烫伤,每次灸10-15分钟为宜。

3. 拔罐技术:可祛除体内残留的暑湿,特别适合背部膀胱经走罐,能疏通经络、缓解疲劳。体质虚弱者留罐时间不宜过长,5-8分钟即可,且应避开骨骼突起和皮肤破损处。

4. 刮痧技术:以背部和四肢为主,可清热解表、活血化瘀。若出现轻微中暑症状,可沿膀胱经从上至下刮拭,能快速降温。力度应适中,以出痧为度,不可强行追求大面积出痧。

5. 中药泡洗技术:推荐艾叶、花椒煮水泡脚,可温经通络、祛湿安神;也可用金银花、菊花煎汤外洗,缓解皮肤干燥瘙痒。泡洗15-20分钟为宜,水温维持在40℃左右。
处暑时节,天高气爽、云淡风轻。在尽享自然馈赠的同时,做好养生呵护,愿这份指南能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文图/徐苗苗 审核/林青)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