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许多人一提到它,首先想到的是“手抖”“动作慢”“肌肉僵硬”等运动症状。然而,除了这些明显的表现外,帕金森病还会带来一系列“隐形症状”——非运动症状(Non-Motor Symptoms, NMS),它们往往比运动症状更早出现,却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看不见的困扰”,并探讨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改善它们。
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有哪些?
非运动症状涉及多个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睡眠障碍
失眠或睡眠片段化:难以入睡或频繁夜醒。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睡觉时大喊大叫、拳打脚踢,甚至伤及自己或伴侣。
白天过度嗜睡:即使夜间睡眠充足,白天仍昏昏欲睡。
2. 情绪和认知问题
抑郁和焦虑:约40%-50%的帕金森患者伴有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
认知功能下降:部分患者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者可发展为痴呆。
3.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便秘:肠道蠕动减慢,排便困难,可能是帕金森病最早期的信号之一。
排尿问题: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
体位性低血压:站立时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倒。
多汗或皮肤油脂分泌异常:部分患者会出现面部油腻或异常出汗。
4. 感觉异常
嗅觉减退或丧失:很多患者在确诊前几年就闻不到气味。
疼痛:肌肉酸痛、关节僵硬或不明原因的疼痛。
5. 其他
疲劳:即使休息后仍感到极度疲倦。
吞咽困难和流口水:由于面部肌肉控制变差,可能导致唾液积聚。
为什么非运动症状容易被忽视?
一般来说,许多非运动症状(如便秘、嗅觉减退、RBD)可能在运动症状出现前5-10年就已发生,但患者往往不会联想到帕金森病。
与此同时,抑郁、失眠、便秘等症状常见于多种疾病,容易被误认为是老年衰退或心理问题。
此外,由于运动症状更直观,而非运动症状常被忽视,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中西医结合如何改善非运动症状?
现代医学(西医)主要通过药物(如抗抑郁药、通便药、降压药等)对症治疗,而中医则强调整体调理,改善气血运行。两者结合,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 睡眠障碍
西医:可选用褪黑素、氯硝西泮(针对RBD)等药物。
中医:认为睡眠问题多与“心肾不交”“肝郁化火”有关,可用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等安神助眠,针灸(如百会、神门穴)也有一定效果。
2. 情绪问题(抑郁、焦虑)
西医:SSRI类抗抑郁药(如舍曲林)较常用。
中医:疏肝解郁是关键,可用逍遥散、甘麦大枣汤,配合针灸(太冲、内关穴)调节情绪。
3. 便秘
西医:建议增加膳食纤维、使用乳果糖或聚乙二醇等缓泻剂。
中医:认为便秘多因“气虚”或“津液不足”,可用黄芪汤、麻仁丸,配合按摩腹部(顺时针方向)促进肠蠕动。
4. 体位性低血压
西医:增加盐分摄入、穿弹力袜,必要时使用药物(如米多君)。
中医:属“气虚下陷”,可用补中益气汤提升阳气,艾灸足三里、百会穴也有帮助。
5. 疲劳和虚弱
西医:调整抗帕金森药物(如减少多巴胺能药物的副作用)。
中医:多属“脾肾两虚”,可用四君子汤、右归丸补益脾肾,配合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增强体质。
一些给患者和家属的建议
早期识别。如果出现长期便秘、嗅觉减退、RBD等症状,建议尽早就诊神经内科。
综合管理。非运动症状需要多学科协作(如神经科、心理科、康复科等)。
生活方式调整。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保持社交活动,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心理支持。帕金森病是长期慢性病,患者和家属都需要心理调适,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虽然“隐形”,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巨大。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如果您或家人有类似问题,请及时就医,早干预、早受益!
神经外科(康复)咨询电话:
0551-62736851
科室链接:
https://www.shsgah-hospital.cn/portal/channel_76/ch_76.html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