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肝脏疾病诊断领域,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近年迎来关键突破——肝胆特异性对比剂的应用,让医生拥有了观察肝细胞功能的“特殊镜片”。与传统影像检查相比,这项技术不仅能清晰显示肝脏结构,更能通过肝细胞对对比剂的主动摄取能力,揭示早期病变的生物学特征。
当患者接受这种特殊对比剂注射后,正常肝细胞会将其吸收并浓缩,在后续的肝胆期成像中呈现显著高信号。而失去正常肝细胞功能的病灶(如早期肝癌、转移瘤)则因无法摄取对比剂,在图像上形成明确对比。这种基于细胞功能的成像原理,使小于5mm的微小病灶检出成为可能。
01突破传统,肝脏成像的“火眼金睛”
肝胆特异性对比剂,以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钆塞酸二钠(Gd-EOB-DTPA)为代表,具有双重成像特性:
1. 动态增强期:刚进入血管时,它们和普通对比剂一样,显示肝脏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的血流分布情况,帮助发现异常供血的病灶。
2. 肝胆特异期:它们能被肝细胞表面的特殊转运蛋白(如OATP)主动识别并“邀请”进入正常肝细胞内,随后部分会跟随胆汁一起排入胆道系统。
简单来说:普通对比剂看血流,肝特异性对比剂不仅能看血流,更能看到肝细胞的功能状态和胆道情况!
02核心用途:精准揪出肝脏病灶的“放大镜”
1. 肝癌诊断的“金标准”利器:
“快进快出” + “特低信号”:典型肝癌在动态期表现为“快进快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延迟期快速消退),而在肝胆特异期,由于肝癌细胞不具备正常肝细胞的功能,无法摄取对比剂,因此病灶呈现极低信号(黑色),与周围摄取对比剂呈现高信号(白色)的正常肝组织形成“黑白分明”的强烈对比,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大幅提升。
揪出微小肝癌:对小于1-2cm的小肝癌检出能力显著优于普通增强MRI或CT。
肝癌局部治疗后评估:肝癌局部治疗后早期(尤其一个月内),病灶周围炎性反映可致肝细胞功能受损,从而在肝胆期呈稍低信号,并随着时间延长而减弱。并且可对手术后是否有存活癌组织进行更清晰显示。
鉴别诊断:能更好地区分肝癌与肝硬化结节、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等病变。
肝癌:从左到右依次为ADC图(稍低信号)、动脉期(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及肝胆期(不均匀低信号)
肝不典型增生结节:从左到右依次为ADC图(等信号)、T1WI 平扫(低信号)及肝胆期(稍低信号)
2. 评估肝功能储备的“晴雨表”:
肝细胞功能越强,摄取对比剂越多,肝胆期整个肝脏信号就越亮。在肝硬化患者中,可通过观察肝脏整体或局部信号的强弱,无创、直观地评估残存肝功能的多少,对手术规划(如判断肝切除安全范围)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3. 探测肝脏转移瘤的“火眼金睛”:
来自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的转移瘤不含正常肝细胞,在肝胆特异期也表现为黑色低信号的“充盈缺损”,在明亮的高信号肝实质背景衬托下,病灶显示得极其清晰,尤其对微小转移灶敏感。
4. 描绘胆道系统的“显影笔”:
随胆汁排出的对比剂能使胆管树清晰显影,有助于评估胆道梗阻部位、胆管损伤、胆漏以及胆囊功能等。
肝右叶下腔静脉旁肝内胆管细胞癌:从左到右依次为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及肝胆期图像。
肝脏常见疾病在肝胆特异期(HBP)
的典型信号表现对比表
03检查全攻略:您需要知道的要点
1. 安全性高
目前常用的钆塞酸二钠等对比剂总体安全性良好,严重不良反应罕见。但注射后少数人可能出现短暂的口苦、恶心、注射部位不适等。
2. 肾功能评估
虽然发生风险极低,仍需关注极少数情况下钆剂沉积问题。医生需要评估肾功能(查血肌酐/eGFR),尤其对于重度肾衰竭患者需谨慎使用钆剂。
3. 检查前准备
•禁食4-6小时(避免胃肠内容物干扰)
•移除所有金属物品(首饰、带金属衣物等)
•主动告知:幽闭恐惧症/心脏起搏器/肾功能不全
4. 检查流程
•静脉注射对比剂(可能出现短暂面部发热,属正常现象)
•肝胆特异期成像检查时间会比普通增强稍长,需耐心配合,保持不动
5. 适用人群
•肝癌高危人群(乙肝/肝硬化患者)
•肝癌治疗后的随访复查
•不明原因肝功异常/黄疸/腹痛者
•其他检查发现肝脏可疑病变者
目前本院影像中心已常规开展肝脏特异性对比剂增强检查,各临床科室患者有需求可以开具该项检查项目。
参考文献
[1]杨泽铖,曾蒙苏,单飞,等.基于Gd-EOB-DTPA增强MRI对肝硬化结节和小肝细胞癌的定量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22,30(10):1020-1024.
[2]陈莹,冯峰,张学琴,等.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对不典型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21,44(02):128-133.
科室链接:https://www.shsgah-hospital.cn/portal/channel_226/ch_226.html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