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管理 > 健康科普

端午囤粽吃不完?糖友注意!这份控糖指南请收好

发布时间:2025-06-06
浏览量:
字号: 字号 字号增大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image.png

鲜香软糯的粽子是深受喜爱的传统美食,

但对于糖友们来说,

如何享用美味的同时稳住血糖是个挑战。

别担心!

这份指南将帮助您科学食用粽子,

健康享受美味。

一、传统粽子的“甜蜜陷阱”

传统粽子主要由糯米、豆沙、蜜枣、五花肉等制成,这些食材暗藏着对糖友不友好的因素:

1.糯米:升糖“主力军”

众所周知主食的主要成分为淀粉。淀粉由两种主要分子组成: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普通大米含有一定比例的直链淀粉(通常在20%-25%左右)。直链淀粉分子结构相对直链、紧密,在消化过程中,淀粉酶需要更多时间来解开和分解它,因此消化吸收速度较慢,血糖上升相对平缓。而糯米几乎100%由支链淀粉构成。支链淀粉的结构像树枝一样有很多分支。这种高度分支的结构使得淀粉酶可以同时从多个“末端”进行攻击和分解,消化速度非常快,因此糯米的升糖指数(GI)远高于普通大米,极易引起餐后血糖急剧升高。从中医角度来看,糯米性温味甘,虽有补中益气之效,但其黏滞之性,易助湿生热。糖尿病人多属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体质,过食糯米可能加重内热、耗伤阴津,不利于血糖控制。

 

image.png 

2.高糖馅料:甜蜜的负担

豆沙、蜜枣、果脯等含糖量极高,是血糖飙升的“加速器”。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这些甘甜滋腻之物易碍脾运化,加重脾胃负担,使水谷精微(营养物质)代谢失常,聚而生湿化热,糖尿病人本就容易脾虚,食用高糖馅料除了升高血糖,也会进一步加重脾虚程度。

image.png 

3.高脂馅料:潜在的风险

五花肉、咸蛋黄等高脂馅料,热量爆表,长期或过量摄入会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风险,而这些都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中医认为,肥甘厚味易生痰湿,阻滞气机,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二、糖友吃粽“安心指南”

了解了风险,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关键在于智慧选择、适量食用、科学搭配:

1.优选“健康粽”

“粗”粮当家:选择用糙米、黑米、紫米、燕麦、藜麦、绿豆、红豆等全谷物、杂豆部分或全部替代糯米的粽子。这些食材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糖分吸收,降低升糖速度,增加饱腹感。

“淡”味馅料:舍弃高糖高脂馅料,选择瘦肉(如鸡胸肉、瘦猪肉)、香菇、笋丁、板栗等清淡馅料。咸蛋黄可少量使用,或只取部分蛋黄。或者可选木糖醇代替砂糖来调味。 

“小”巧玲珑:选择迷你粽或自己动手包小粽子。体积小,分量少,更容易控制摄入量。

“无糖”陷阱:警惕市售“无糖粽子”!它们只是不额外添加蔗糖,但糯米本身的升糖能力依然很强,且可能含有油脂等其他热量来源。“无糖”≠“无热量”≠“不升糖”!

2.严格控制“量”

浅尝辄止是王道!将粽子视为主食的一部分,而非零食或加餐。量化建议:一个普通大小的传统粽子(约100-150克糯米),建议糖友一次最多吃半个(50-75克左右),且需相应减少当餐其他主食(米饭、馒头等)的量。迷你粽或杂粮粽可酌情吃一个。

3.巧妙搭配“稳”血糖

蔬菜先行:吃粽子前,先吃一大份绿叶蔬菜(如清炒西兰花、凉拌菠菜)。蔬菜富含膳食纤维,能形成物理屏障,延缓糯米消化吸收。

蛋白护航:搭配适量的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虾、豆腐、鸡蛋。蛋白质消化较慢,有助于平稳餐后血糖,增加饱腹感。

顺序有讲究:推荐进食顺序:无淀粉汤→蔬菜→蛋白质→粽子(主食)。

4.时间选择“巧”

尽量在午餐时段食用粽子,此时人体代谢相对活跃。避免在晚餐或睡前吃粽子,以免影响夜间血糖控制,增加消化负担。不要在空腹时单独吃粽子,避免血糖快速冲高。

5.勤测血糖“明”变化

吃粽子前测一次血糖(了解基础值),吃粽子后2小时再监测血糖。这是观察粽子对您血糖影响的最直接方式。根据血糖结果,及时调整后续饮食和活动量,并记录这次的经验,为下次过节提供参考。

6.餐后活动“动”起来

吃完粽子后,避免马上坐下或躺下。进行适量的低强度活动,如散步20-30分钟,有助于促进能量消耗,帮助平稳血糖。

7.中医调护小贴士

餐后饮茶:餐后可适量饮用绿茶(清热)、普洱茶(消食)或菊花茶(平肝),有助于消解糯米滋腻之性。

按摩助运化:餐后半小时可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或按揉足三里穴(外膝眼下四横指),有助于促进脾胃运化。

关注体质:阴虚燥热明显的糖友(口干舌燥、手足心热),更应慎食温热糯米;脾胃虚寒者(怕冷、易腹泻)少量食用温热粽子时,可搭配少量姜茶。辨明体质可咨询医师。

个体差异大:每位糖友的病情、胰岛功能、药物使用、活动量不同,对粽子的耐受度也不同。以上建议是通用原则,请务必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调整,必要时咨询专科医师。

药物不能停:节日期间,务必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不能因为“少吃了一点”或“多动了一点”就擅自调整药物。

警惕低血糖:如果因担心血糖而刻意减少其他食物摄入,或在活动量增大的情况下,需警惕低血糖风险。随身携带糖果或饼干等食物以备不时之需。

享受节日氛围:健康管理是长期过程,不必因节日偶尔尝鲜而过度焦虑。科学安排,适量品尝,享受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同样重要!

 

结语

粽子虽美味,控糖是根本。希望这份指南能帮助糖友们科学、安心地享受美味粽香。记住,“选得对、吃得少、搭得好、动起来、测血糖”是糖友享用粽子的法宝。

 

 

内分泌病科科室链接:

https://www.shsgah-hospital.cn/portal/channel_106/ch_106.html


  • 关注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   皖ICP备202405648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