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爱鼻日 —
本周六是“全国爱鼻日”,这一节日旨在呼吁公众关注鼻腔健康。作为人体呼吸系统的“第一道防线”,鼻腔承担着过滤空气、调节温湿度、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重要功能。由于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鼻腔疾病高发。预防胜于治疗,通过科学的日常护理,我们完全能够降低鼻腔疾病风险,守护呼吸健康。
一、鼻腔清洁:从细节阻断疾病源头
鼻腔是24小时开放的“空气净化器”,每天过滤约1万升空气,极易积累灰尘、细菌和过敏原。正确清洁鼻腔是预防疾病的核心:
1.温水轻柔清洗:每日晨起或外出回家后,用温水轻沾棉签清洁鼻前庭(鼻孔入口处),避免用力抠挖导致黏膜损伤。
2.生理盐水冲洗:推荐过敏性鼻炎或粉尘暴露人群使用0.9%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可借助洗鼻器),清除过敏原和分泌物,但需注意水温接近体温(35℃-37℃),频率不超过每日2次。
3.科学擤鼻技巧:擤鼻涕时单侧交替轻压,避免同时捏紧双侧鼻孔用力擤鼻,以防压力引发中耳炎或鼻出血。
二、环境管理:打造鼻腔友好空间
超半数鼻腔问题与空气环境直接相关,改善生活微环境能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1.湿度调控:干燥空气易致鼻黏膜干裂出血,建议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冬季可使用加湿器(需定期清洗避免滋生霉菌)。
2.空气净化:雾霾天或花粉季节开启空气净化器,定期更换滤芯;空调滤网每月清洁,减少尘螨堆积。
3.规避刺激物:远离香烟烟雾、香水、蚊香等化学刺激物,敏感人群佩戴口罩进入装修场所或花粉密集区。
三、生活习惯:小动作中的健康密码
日常小习惯可能成为鼻腔健康的“隐形杀手”:
1.拒绝挖鼻:手指携带细菌,频繁挖鼻易引发感染,若鼻痂干硬,可先用生理盐水软化后清理。
2.保暖防寒:冷空气刺激会导致鼻黏膜血管收缩、防御力下降,冬季外出可佩戴保暖口罩,避免直接吸入冷空气。
3.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瑜伽、游泳)可提升免疫力,减少感冒诱发鼻炎的几率。
四、饮食调理:吃出强健鼻黏膜
鼻黏膜的健康离不开营养支持:
1.维生素A护黏膜: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富含维生素A,可增强黏膜修复能力。
2.多喝温水:每日饮水1500-2000ml,保持黏膜湿润,避免辛辣、酒精等刺激性饮食。
五、中医智慧:调和气血,固本培元
中医认为“鼻为肺之窍”,鼻腔健康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外感风邪、湿热内蕴、正气不足均可引发鼻塞、流涕等症状。中医注重“治未病”,通过内外兼修提升正气,预防鼻腔疾病。
1. 中药调理:辨证施治防病根
熏鼻法取:辛夷、苍耳子、白芷各10克,煮沸后以药汽熏蒸鼻腔(距离20厘米,避免烫伤),每日1次,连续5天,可通窍散寒,缓解鼻塞。
代茶饮:
(1)过敏性鼻炎:黄芪15克+防风10克+乌梅6克,沸水冲泡代茶,益气固表抗过敏。
(2)鼻干出血:麦冬10克+金银花5克+甘草3克,滋阴润燥清热。
2. 穴位按摩:通络行气护鼻窍
每日早晚按摩以下穴位,每穴按压12分钟,以酸胀为度:
(1)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食指打圈揉按,宣通鼻窍。
(2)印堂穴(两眉中间):拇指上下推揉,缓解头痛鼻塞。
(3)合谷穴(手背虎口处):强刺激可速效缓解急性鼻塞。
3. 节气养生:三伏贴与艾灸扶正
(1)三伏贴:夏季于肺俞、大椎等穴位贴敷温阳中药,提升秋冬抗病力。
(2)隔姜灸:秋冬季艾灸足三里、风门穴,每次15分钟,温阳散寒防感冒。
4. 食疗药膳:润肺健脾强根基
(1)百合银耳羹:百合30克+银耳15克+枸杞10克,滋阴润肺,适合鼻干咽燥者。
(2)五指毛桃炖鸡汤:五指毛桃50克+鸡肉300克,健脾补气,增强卫外功能。
提示
1.辨证为先:中医强调“同病异治”,如过敏性鼻炎可分肺气虚、脾肾阳虚等证型,需专业医师诊断后用药。
2.联合增效:慢性鼻窦炎在冲洗鼻腔的同时,可配合服用辛夷散等中药,缩短病程。
3.慎防误区:勿自行长期使用含麻黄素的鼻喷剂,避免损伤黏膜;中药苍耳子有毒,需炮制后遵医嘱使用。
六、预警信号:及时就医避免恶化
若出现以下症状超过2周,需警惕鼻腔疾病,及时就诊:
1.持续性鼻塞、流脓涕
2.反复鼻出血或涕中带血
3.嗅觉减退、面部胀痛
4.睡眠打鼾伴张口呼吸(可能提示鼻息肉或结构异常)
结语
融合现代医学的精准护理与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鼻腔健康管理将更加立体。从每日一杯润肺茶到节气艾灸,从指尖的穴位按摩到顺应自然的饮食调养,中医智慧为鼻腔养护提供了“标本兼治”的新维度。这个全国爱鼻日,让我们以科学为盾,以传统为剑,共同守护呼吸之门的长久安宁!
中医小百科:晨起面向东方深呼吸,配合“呬”字诀(发“sī”音)吐纳,可助肺气清肃,改善鼻通气功能。
小贴士:每年春季花粉季前、秋冬换季时可至耳鼻喉科进行鼻腔检查,针对性预防事半功倍。
科室链接:https://www.shsgah-hospital.cn/portal/channel_1071/ch_1071.html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