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书》种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气清和,万物达生,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江南烟雨朦胧,北国草木初萌。此时,我们不仅要缅怀先人,更要顺应自然的变化,注重养生保健。
清明时节气候多变,雨水增多,湿度加大,人体易受湿邪侵袭。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一旦侵入人体,便会阻滞气机,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失和,则气血不足,心神失养,这便是“欲断魂”的生理根源之一。
同时,春季在五行中属木,与肝相应。清明时分,肝气正旺,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若肝气疏泄失常,郁结于内,就会影响情志。加之此时人们易触景生情,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进一步加重了“欲断魂”之感。
那么,中医是如何帮助我们摆脱这种困境的呢?
饮食调护,药食同源。清明时节应多吃具有健脾祛湿、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例如,薏苡仁,它被誉为“祛湿之王”,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功效显著,可与红豆、山药煮成薏苡仁红豆山药粥,既美味又养生。此外,青团是健脾助阳、祛湿逐寒的佳品。青团中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其性温,味甘,入脾、胃、肺经,能够起到很好的健脾养胃的效果,防止肝气过旺伤及脾胃。在烹饪方式上,清淡为主,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生冷之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起居有常,顺应自然。《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清明时节,白昼渐长,黑夜渐短,建议就寝不晚于亥时(21-23点),晨起宜在卯时(5-7点)。晨起后叩齿36次,双手搓热熨目,配合"嘘"字诀呼吸法,可疏肝明目。午时小憩切忌超过30分钟,避免阳气郁滞。
情志调节,舒畅心情。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肝气的疏泄,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可练习“六字诀”中的“嘘”字功:双脚平行开立,双手叠放丹田,吐气时发“嘘”音,同时双目圆睁。每日练习9次,能有效疏解郁结之气。在这清明雨歇之时,不妨让身心沉浸在青山绿水之间,使肝气得以疏泄,情志得以舒缓。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清明时节,天气晴朗,阳光明媚,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有氧运动。配合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收腹扩胸,呼气时鼓腹松胸。此法可调动任督二脉,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改善春困症状。
预防疾病,防治有道。清明时节,气温多变,容易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且此时花粉浓度骤增,易诱发过敏性鼻炎。因此,要注意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同时,要勤洗手,避免接触传染病患者。每日晨起按摩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3分钟,配合玉屏风散(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0g)代茶饮,可增强鼻黏膜防御能力。
艾灸养生,温经散寒。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的作用。清明时节,人体阳气上升,采用艾灸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人体阳气,增强免疫力。常用的艾灸穴位有关元、足三里等。关元位于脐下3寸,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艾灸时要注意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或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烫伤皮肤。
穴位按摩,温通经络。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经常按摩或艾灸此穴位,可疏泄肝气,缓解焦虑情绪。丰隆穴,具有祛湿化痰的作用,按摩或艾灸丰隆穴,可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湿气,减轻因湿邪所致的困倦、头晕等症状。足三里穴则是人体的保健要穴,常按揉或艾灸足三里,能健脾和胃,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使心神得到滋养。
清明时节雨纷纷,中医智慧助你摆脱欲断魂,让我们在这个充满诗意与哀思的节气里,借助中医的力量,拥抱健康与活力。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