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生活和学习都在和煦的阳光里进行着。美好的春季却让有的孩子暗藏小动作,在学校里挤眉弄眼、耸鼻清嗓、肢体抽动,或者在课堂上失去控制,不了解情况的老师会误以为孩子调皮捣蛋,行为不端。同样在家里,孩子频繁眨眼,家长误以为孩子玩手机或者看电视太久,导致眼睛疲劳,使用眼药水进行治疗。亦或是频频清嗓子、咳嗽,家长误以为咽炎咳嗽犯了,拿点止咳药及含片吃,根本无效,却越发严重。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小儿抽动症。此疾患临床归类于神经发育障碍范畴,以非自主性、重复性运动或发声为典型特征,大多数发生于2-15岁,(男女性别比约为3:1),据统计,儿童群体中TD患病率已攀升至1.7%-6.9%,值得注意的是,未经干预的持续性抽动可引发社交回避、学习障碍及共病焦虑抑郁等神经心理问题。
春季为何小儿抽动症高发
依据中医五行理论,春应木,肝亦属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属“发陈”之季,少阳之气升发,肝木之气上扰。祖国医学中小儿体质辨识为“稚阴稚阳”、“阳有余而阴不足”。春季阳气鼓舞,肝气横逆,气机逆乱可进一步演化为“肝风内动”,临床表现为筋脉失养所致的运动性抽动或喉部异常发声。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春季气温变化频繁,温度波动大,孩子身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容易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使得抽动症易发。而且,春季花粉、柳絮过敏反应可能刺激神经系统,诱发抽动症。
中医综合治疗显优势
中医对小儿抽动症的认识由来已久,古称 “抽搐”、“肝风”、“惊风”,其病位在“肝脾肾”;其标在“风火痰郁”。祖国医学治疗“肝风”,着重于整体观念,通过脏腑功能调节、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治法副作用小,患儿易于接受,不易复发。
1.针灸治疗
首先,针灸作为调理小儿肝风的核心干预手段。其原理基于特定腧穴的精准刺激,实现经络系统功能调节与气血动态平衡。临床常选用具有调神止痉功效的特定腧穴如四神聪、百会、风池、合谷、肝俞、肾俞、太冲等。各腧穴定位与治疗机制如下: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督脉交汇点,为诸阳之会,可升阳、醒脑、开窍;四神聪分布于百会穴周缘1寸,通过四向透刺法可增强宁心定志作用;风池穴位于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处,起到疏风解郁、调控肝经气机上逆作用;合谷为手阳明原穴,位于手背虎口区凹陷中,擅于疏风解表、通络开窍。肝俞理气疏肝、养血荣筋;肾俞穴滋水涵木、培元固本;太冲穴为肝经原穴,在足背第1、2跖骨间,功效为疏肝解郁、平肝熄风。
因每一位孩子的体质和症状,都不一样,主穴及配穴因人而异,需强调个体化诊疗原则,在专业针灸医生辩证诊疗后施针治疗,施术时采取平补平泻手法配合轻缓进针技术,每次针灸约半小时,每周针灸2~3 次,一疗程十次,视患儿病情轻重来制定。通过针灸治疗,家长们能感受到孩子的变化,小动作减少,学习能力与生活适应能力同步提升。
2.小儿推拿
基于经络脏腑理论的中医推拿疗法,通过选取身体特定穴位,刺激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失调,临床常作为抽动障碍的辅助干预手段。规范化的推拿操作流程包含以下四个步骤:
(1)头面部区域:以百会穴为起始点,配合四神聪、睛明、攒竹等眼周穴位进行指揉法操作,医生采用双拇指交替点压法,每个穴位持续刺激1至2分钟至局部产生适度酸胀感。继而沿前额实施开天门手法,自印堂至发际线方向行推法10-15次,可有效缓解眼睑及面部肌群异常收缩。
(2)颈肩部手法:重点作用于风池穴,采用揉捏复合手法调节颈项肌张力,持续1-2分钟后,沿斜方肌走向实施一指禅推法,配合肩井穴点按,施术控制在5-8分钟内完成。
(3)腰背部按摩:取俯卧位,沿督脉及膀胱经实施掌根推摩法,重点刺激肝俞、肾俞等背俞穴,手法轻柔,持续3-5分钟。
(4)肢体区放松:上肢选取合谷、内关等原络穴,下肢着重刺激足三里、三阴交等健脾要穴,采用点揉结合法改善四肢不自主抽动。每穴点揉时,可持续刺激1-2分钟,皮肤微红为宜。
鼓励家长在专家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推拿按摩方法,包括开天门、推五经、运内八卦、运土入水等,在家中可简便操作。在中医院内,临床推拿方案推荐隔日治疗,10次为一疗程。坚持推拿,可以改善孩子的体质,增强身体抵抗力,对治疗抽动症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日常护理与预防
除了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外,家庭环境对患儿的康复也有协同作用。需养成充足睡眠(每天 8-10 小时)和适度锻炼好习惯。建议每天在自然光下进行 1-2小时的体育活动,可促进血清维生素D水平升高和神经递质平衡,并保护患儿免受紧张情绪的影响。饮食应遵循 “三多三少 ”的原则,多吃粗纤维(如全麦粗粮、西兰花、白菜)、优质蛋白质(如三文鱼、瘦肉、豆腐)和抗氧化营养素(如橙子、蓝莓、胡萝卜)。要注意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咸菜)、高糖和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碳酸饮料、蛋糕、薯片)以及具有神经兴奋作用的饮料(红牛、咖啡、浓茶)。
在疾病预防方面,应考虑三个方面:一级预防侧重于围产期保健,避免接触宫内感染、重金属和其他致畸物质;二级预防侧重于监测发育情况,定期使用格塞尔量表评估神经行为发育水平;三级预防重点为心理干预,推荐应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建立情绪调节机制。需特别注意视听刺激管控,避免接触高强度的声光刺激源(如暴力游戏、惊悚影视),可以多看自然纪录片、多听古典音乐。
结语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春季发病率较其他季节升高23.6%-41.8%,与昼夜节律变化引发的神经递质波动密切相关。当患儿出现眨眼频率>15次/分钟或喉部异响持续>4周时,家长应及时就医。临床建议实施“早筛-早诊-早治”三级响应机制。中医整体疗法,如针灸、耳针、中药或推拿,临床成功率高达 82.7%。配合日常护理和预防措施,帮助孩子早日康复,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