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次独立承担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的医疗机构,上海曙光医院安徽医院近期聚焦教学质量提升,针对新置的外科学、内科学、诊断学三个教研室,先后组织召开集体备课,通过统一教学思路、规范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方法,为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临床课程教学工作筑牢根基。此次系列备课得到医院管理层高度重视,分管教学院领导、科教部负责人全程参与,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督导专家现场指导,三个教研室全体授课教师全员投入,形成“上下联动、精准施策”的教学筹备格局。
一、分教研室精准发力,聚焦课程核心痛点破题
三个教研室结合各自课程特点,以“靶向解决教学难点、突出临床实践导向”为核心,分阶段推进备课工作,既彰显学科特色,又形成教学合力。
(一)外科学教研室:锚定“三位一体”目标,强化中西医结合特色
8月17日,外科学教研室在行政楼四楼会议室召开首次集体备课会议,由教研室主任丁三主持,副院长程耀堂、教学分管领导翟从永、科教部负责人胡谦参会,教学督导龙子江教授全程指导。会议围绕《外科学》课程核心要素展开系统规划:
1.明确教学定位:确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突出中西医结合诊疗特色,重点强化学生临床思维与实操能力培养。
2.统一教学标准:教材选用陈孝平主编的《外科学》第10版,同步启动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整合病例库、操作视频、教学课件等多元化素材。
3.破解教学难点:针对“外科无菌术”等学生易混淆的重点章节,由教师戴明芮进行备课展示,龙子江教授结合督导经验提出优化方案,建议引入CBL(案例式教学)、PBL(问题导向式教学)及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手术场景、还原临床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核心操作技能。
4.完善考核体系:采用“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大幅提升实践技能考核权重,确保教学效果与临床需求紧密衔接。
(二)内科学与诊断学教研室:联动推进“桥梁课程”建设,打通基础与临床衔接堵点
8月29日,内科学、诊断学教研室联合召开集体备课会议,延续“问题导向、示范引领”的备课模式,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督导方方教授受邀现场指导,两大教研室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教学思路协同。
1.内科学教研室:以“标准化”保障教学同质化
教研室主任李明远首先明确课程整体规划,包括师资配置、学期教学任务分解、章节教学衔接要点及质量把控标准,为教师授课划定“基准线”。随后,副主任医师李凤以“心血管系统总论”为主题开展示范教学,完整呈现“课程导入—知识点拆解—临床病例融合”的教学全流程,为教师提供可复制的教学模板。
结合教学督导建议,教研室进一步明确三个改进方向:
(1)精准对接需求:教学内容紧密贴合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与执业医师考试要求,梳理知识点主次关系,避免“泛而不精”;
(2)融入思政元素:将医德医风、职业素养教育自然融入理论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步推进;
(3)创新教学手段:通过典型病例分享、跨章节知识串联,打破学科内知识壁垒,提升学生临床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李明远主任强调教学规范,要求教师严格遵守上课时间、统一着装白大褂、做好课前临床工作交接,以“高标准言行示范”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认同感。
2. 诊断学教研室:以“实践性”强化“桥梁课程”价值
诊断学作为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核心“桥梁课程”,教研室主任孔令洋在备课中重点明确三个教学模块:症状诊断、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强调三者的衔接逻辑与临床应用关联性。会上,检验中心赵华医生以“血液学检查”为内容开展示范教学,聚焦“理论如何指导实操”,通过标准化操作演示与病例分析,讲解检查结果解读与临床诊疗的对应关系。
方方教授针对诊断学教学特点提出专项建议: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实操能力培养,通过“操作规范示范+错误案例分析”双轨模式,帮助学生掌握听诊、触诊及实验室检查核心技能,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孔令洋主任补充表示,将重点强化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临床病例的联动教学,让学生理解“每一项检查背后的临床意义”。
二、统一部署明方向,锚定教学质量提升核心目标
两次集体备课均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落脚点,分管教学院领导翟从永在总结中多次强调,集体备课是提升临床教学质量的“关键抓手”,并结合三个教研室备课情况提出统一要求:
(一)构建“全链条”教学保障体系
1.考核方式优化:结合外科学、内科学、诊断学不同课程特点,设计“理论笔试+实践操作+病例分析”的综合考核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度与临床应用能力。
2.教学细节打磨:在多媒体教学基础上,重视板书设计的逻辑性,通过“知识框架式板书”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3.课堂管理强化: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状态,通过互动提问、小组讨论、病例辩论等方式提升参与度,避免“被动听课”。
(二)落实“三到位”备课机制
为确保集体备课常态化、实效化,翟从永明确要求:
1.制度到位:建立集体备课考勤制度,有教学任务的教师参会率不低于2/3。
2.准备到位:主备课教师需提前备好教学教具、典型临床病例、知识点衔接方案等材料。
3.记录到位:完整留存备课内容、讨论意见及改进方案,形成“备课—实践—复盘—优化”的闭环管理,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三、立足开局谋长远,为临床教学高质量发展奠基
此次三个教研室集体备课系列会议,是上海曙光医院安徽医院首次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开篇之作”。通过分学科精准规划、跨教研室协同联动、校院专家联合指导,不仅统一了教学标准、明确了责任分工,更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临床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学共识。
翟从永强调,医院首次独立承担本科教学工作,需以更高标准筑牢教学根基,后续教学工作要重点落实三方面要求:一是严格执行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进程,让每门课程教学都有根本遵循,确保教学方向不偏、内容不散;二是加强教学过程的检查监督,通过常态化、精细化的过程管理,保障日常教学质量扎实落地;三是各教研室要强化档案意识,妥善留存备课记录、教学方案、考核材料等各类纸质与电子文本,让教学全流程可追溯、可复盘,为持续优化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
下一步,医院将以此次备课为起点,持续完善教学资源库、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培养兼具扎实理论基础与过硬临床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校院协同育人机制迈向新台阶。(胡谦/文图 翟从永/审核)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