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院国医大师诊室又热闹起来,停诊一年半后,九十岁的国医大师李业甫再次开诊。这位特殊的90后医生不顾病体,仍从事临床工作,朴素的医者情怀令人感佩。
大病渐愈,依旧每日服药抗癌的李老,心焦不已,婉谢好意,“现在我身体已经好很多,还有好多事情我想要做。”他跟院方“讨价还价”,最后双方各让一步,李老每周一上午应诊,每次限五个号。
李老人善心慈,真心为患者考虑,为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在2017年荣获“国医大师”头衔之后,主动要求挂号费依旧按照普通专家门诊(23元)收取,此次再次开诊,还是实行23元门诊挂号费。
开诊那日,诊室热闹温暖,院内很多医护人员尤其是年轻医生们都找空闲时间去诊室看一眼李业甫,向李老问一声好。针刀康复科罗医生说,“李老对我们这些小辈特别好,那时候我只是个住院医生,遇到个疑难病例,想请他会诊,特别惶恐紧张的询问,他居然立刻答应,到看完门诊,快要过午饭时间了,但他还是马不停蹄的赶来会诊,至今想来还是非常感动。”
带徒,是李业甫目前排在第一位的工作重点。从临床工作到医学传承,李业甫非常重视中医推拿学科的传承和发展,注重推拿人才的培养。中医推拿可以作用于全身,治疗多种病症,但推拿手法的轻重缓急,柔软深透,大有讲究,需临床实操,手把手的传帮带发挥着不可撼动的作用。李业甫坚持亲自上门诊,除了为病人解除病痛外,主要还是通过各类病例,将毕生医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给后辈。“说得再多,不如亲眼来看。我坚持出诊,也是为了让学生们学得更多更快。”
除了日常教授正式徒弟和院内医生之外,他定期为安徽中医药大学推拿专业在读本科及研究生学生开展“解惑小课堂”。能和国医大师面对面交流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从医心得,这让00后的青年医学生们激动不已,这也让黎安的“追星之路”非常顺利。
“李老是我国中医推拿界的泰斗之一、第三届国医大师,也是我国首位推拿学科国医大师,是我们所有推拿青年学子仰望的高山,更是我本人的超级偶像!能坐在李老旁边听他讲课,简直就是梦想成真!看李老示范手法,只要在旁边观摩一小会儿,比自己琢磨几天都有用。我还准备了几个学习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李老不仅详细解说了,还手把手的指导了我滚、拿两种手法。”
让青年学生们更感动的是,李老现在还是个病人,但对每一堂“解惑小课堂”,都认真准备,手写教案,这种忘我奉献、严谨治学的精神,深深地鼓舞着每一位学子。
李业甫如此关心青年学生,和自身艰难困苦的求学之路有关。他出身贫农,4岁随父母四处逃难,8岁时开始放牛,在给5户人家放过8年的牛后,16岁时被送去学做蔑匠,父母希望他掌握一门能养活自己的手艺。幸逢新中国已经成立,学制蔑不到一年,17岁的李业甫被免费送入民间私塾学堂读书,在即将成人的年纪,认识了人生的第一个字,《百家姓》中“赵钱孙李”的“赵”字。亲身经历了各种苦,又见到了众生疾苦,1959年他披上白袍,走上了救死扶伤的从医之路。
李业甫常说,“没有国家的帮助,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我现在的生活,我做得不过是将这些回馈给国家和人民而已。”已经九十岁的他迫切的想要再看几个病人、再带几个学生、再讲几次课。“中医推拿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工作越久经验越丰富,我希望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青年学生和医生,以救治更多的患者。”
面对“安心在家养病”的规劝,李业甫摇摇头,“我现在很好,再养也没有什么更好的结果,我没什么牵挂,就是每天早上一起来,就想着门诊又会有哪些病人,学生们有没有进步。”
去年疫情最紧张的时候,李业甫不顾病体,焦急万分,他每天都关注国家新闻,并不时联系徒弟,了解国家抗疫最新情况。多次愧言道,“这么关键的时候,我竟然生病,没有为国家和人民出一点点力。”徒弟们纷纷开解其心绪,第一时间将最新抗疫情况发送给李老,并在部分医学问题上征求其意见。
2020年3月,李业甫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编纂了一套具有益气扶正、理气舒筋的保健功法,帮助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增强健康人群免疫力,并将功法拍摄为视频,广泛传播,赢得了患者赞誉和群众好评。
今年防疫工作开始常态化开展,加上身体好转,李业甫多次和院方要求再次开诊。十月底,李业甫终于再次穿上心爱的白大褂,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医院,“能再次穿上白大褂,我真的好高兴。”
李业甫更瘦了,但他依旧腰板挺得直直的,眼神如炬,神采奕奕。对待病人,轻声慢语,耐心细致,不仅对病症不厌其烦的解释、科普,对患者的提倡生活更是要求、劝导。
开诊后的第一位病人是一位六十岁的阿姨,腰痛多年,多处求医治疗无果,生活质量大受影响,心情郁结。诊断结束后,李老规劝老人,“您看看我,我也正在吃药治疗啊,您比我年轻三十年呢,人生长着呢!要乐观坚强,相信自己,相信医学!”阿姨忍不住笑起来,双手合十,不住的道谢。这样的情景,经常在李老坐诊的诊室里上演。
这样一位带病工作的耄耋老者,将治病、带徒作为晚年生活的主旋律,将中医推拿融入自己的血液,他从没把自己当成病人,只想用有限的时间、精力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做更多的事情。(余嶂溪、周绪晶/文)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