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保住了面临截肢的脚,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发布时间:2021-07-07
浏览量:
字号: 字号 字号增大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谢谢你石磊医生,还有山南人民医院全体医护们,不是你们,我的小腿和脚肯定保不住了,真的太不容易了!”再次复诊时,嘎多摸着自己的脚踝,珍惜地感受着它的存在。

回忆起那段痛苦的经历,嘎多仍心有余悸。

今年4月的一天,38岁的嘎多正在田间劳作,这时农机突发故障,他的右足和脚踝不慎被卷入农机中!

“当时我正在干活,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右脚就被卷进去了,一阵钻心的疼袭来,我心里猛一沉,真下可完了!”嘎多说。

“受伤的地方一直在出血,自己都看到骨头及筋全露出、绞掉了。去了好几家医院,都说要截肢,当时真的是万念俱灰,以为脚保不住了,幸好有援藏医生,他带来的先进技术帮我保住了脚。”提及援藏医生石磊,嘎多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几个月前,嘎多被送到医院的时候,严重绞伤的右足及脚踝让见惯了“血肉模糊”的医务人员也不禁吸了口凉气。经过仔细检查后,发现其踝关节部分缺损、不稳定,趾伸肌腱、腓骨长短肌腱缺损。石磊表示,这样严重的伤情,极容易因感染和缺血导致患处坏死,再加上当地的医疗技术和设备都比较落后,如果不截肢,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看着嘎多和家属对保肢的渴望和信任的眼神,了解到嘎多才38岁,还有一个上小学和一个即将上高中的孩子,父母的身体还不好,并且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等情况后,石磊结合自己此前采用穿支皮瓣技术为藏族患者修复创面的经验,定下三步走的治疗方案:首先是清创、控制创面感染,然后是皮瓣修复创面,最后再进行关节融合和肌力平衡。

经过精心治疗,嘎多的下肢毁损创面得以愈合,肢体的功能重建情况也非常乐观:出院一个多月第一次复查,嘎多已经能拄着拐杖行走了。他一定要给全体医护献上哈达、送上锦旗,并单独给石磊送上一块感谢的匾额。

作为安徽省第六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一科医生,2020年8月初,石磊克服种种困难,带着组织的殷切期望和家人的牵挂,踏上了前往山南市的援藏征程。

巍峨的雪山、漫山的牛羊、美味的油茶、黝黑而淳朴的笑脸,这是我们心中藏区的模样。但是对于初上高原的石磊来说,却意味着高寒、缺氧、思念......在这里,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在这里,做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准备。接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不忘初心,挑战自我,始终奋战在医疗一线,用医者仁心抚慰、救治了一位位患者,开展山南首例穿支皮瓣手术及首例游离股前外皮瓣手术,将外科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带给当地人民,收到了患者的多面锦旗,得到了当地患者的一致认可。

援藏,“苦”是萦绕不断的。高原缺氧,再加上长时间的手术,石磊说,头晕是常发生的事,经常是一边给病人做手术,一边吸氧。除去自然环境的艰苦,更要接受辞别亲友、远离故乡的寂寞孤独。前段时间石磊的奶奶去世,但是他却远在几千里外,不能送老人家最后一程......因为高原失眠,他的夜晚经常因缺氧而难以入睡。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石磊说,以前山南是没有手外科的,像嘎多这样的创伤病,基本上没办法治疗,绝大部分都只有截肢。现在骨科从大外科里面独立出来了,不仅是手术量的提升,也多次完成了一些危重症的病人的抢救。虽然高原的条件艰苦,身体也会经常不适,但一想到能为援藏奉献力量,为藏族同胞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就感到一切都值了。

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正式进入倒计时,石磊却愈发忙碌。除却日常的工作,他正紧锣密鼓忙着开展讲座,通过病例讨论、手把手带教,帮助受援医院医务人员提高技术水平。“石磊老师几乎是一步步地教我们,现在我们有信心,可以独立完成更多的工作,让当地老百姓今后也爱找我们看病。”白马是山南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从一开始的旁观者,到现在可以独立完成手术,他的话里话外充满了感激。

石磊说,一年里自己带了三个“徒弟”,现在他们已经掌握了手外科的一些基本技术,发挥医疗传帮带的作用,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让藏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这是自己作为“组团式”援藏医生的使命。(周绪晶/文  李卓/审核)


  • 关注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   皖ICP备202405648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