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管理 > 健康科普

警惕!“黑点小”却危害大的蜱虫

发布时间:2025-05-16
浏览量:
字号: 字号 字号增大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五月初夏,草木葱茏,正是踏青露营的好时节。然而,当人们尽情拥抱大自然时,一种肉眼难辨的威胁正在悄然潜伏——蜱虫迎来了全年首个活跃高峰期。随着气温攀升至20℃以上,这些仅有芝麻大小(0.5 - 1.5毫米)的节肢动物,开始在林间草地、灌木丛中频繁活动。因其体型微小,极易被忽视,使得徒步爱好者、园艺工作者甚至儿童,在户外活动时都面临着无形叮咬的风险。若发现身上有类似黑痣的小虫子,一定要提高警惕,处理不当可能会带来致命后果。

image.png 

蜱虫,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的节肢动物寄生物。它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未吸血时如芝麻粒般大小,一旦吸饱血,就会迅速膨胀至黄豆大小,活脱脱是大自然中的吸血鬼。蜱虫的宿主范围广泛,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虫类和两栖类动物,它们大多以吸食血液为生,在叮咬过程中会造成宿主刺伤处发炎。

被蜱虫叮咬的危害不容小觑。局部皮肤会出现充血、水肿及炎症反应,若处理不当,极易继发感染。更可怕的是,部分硬蜱唾液中的神经毒素,会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传导障碍,引发上行性肌肉麻痹,进而造成呼吸衰竭死亡,也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蜱瘫痪,儿童尤其容易成为受害者。此外,蜱虫还是移动病毒库,携带多种病毒,其中最常见的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该病每年4 - 10月流行,5 - 7月达到高峰,由新布尼亚病毒引起。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还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以及乏力等情况。少数重症患者因多脏器损害死亡,死亡率高达10 - 30%,且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治疗方法。

image.png 

了解蜱虫的活动特点,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它们大多活跃在草丛、低矮灌木丛、农田边田埂、杂木林等地。近年来,马路两侧绿化带、公园和景区也偶有蜱虫出没,它们还常寄生在羊、犬等家畜身上。春夏季是蜱虫滋生的高峰期,户外遛狗、露营、园艺、耕种等活动,都可能与蜱虫不期而遇

预防蜱虫叮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穿搭上,进入草地、林地等区域,务必扎紧裤腿袖口,穿长袜长靴,选择长袖浅色、表面光滑的衣服,减少蜱虫附着机会,回家后相互检查,避免将蜱虫带回家;药剂防护方面,外出游玩时,在暴露皮肤喷涂趋避剂,衣服、帐篷等露营装备可用氯菊酯、趋避剂浸泡;养宠物的家庭,尤其是饲养长毛宠物的,外出回家后,要仔细检查宠物毛发和隐蔽皮肤,防止蜱虫寄生,避免其转移到主人身上。

image.png 

万一被蜱虫叮咬,千万不要拍打、生拉硬拽或用烟头烫。这些错误做法容易使蜱虫口器和头部残留体内,导致病原体感染;捏破蜱虫还可能因接触其体液而感染病毒。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先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再用小镊子贴近皮肤,轻轻夹住蜱虫头部,垂直皮肤方向将其拉出,随后用碘酒或酒精消毒被叮咬部位。若蜱虫深入皮肤,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处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疾病潜伏期可长达一个月,清除蜱虫后的几个星期内,若出现发热、皮疹、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不适症状,需及时就诊。

image.png 

亲近自然乐趣多,但蜱虫这个小麻烦不容忽视。做好防护,才能安心享受户外好时光!

针灸康复一科链接:https://www.shsgah-hospital.cn/portal/channel_64/ch_64.html


  • 关注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   皖ICP备202405648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