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备份栏目 > 健康促进

【冬病夏治】调养脾胃,夏季治冬病,强劲“胃”动力

发布时间:2023-05-25
浏览量:
字号: 字号 字号增大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一、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所谓“冬病夏治”,是指对一些因阳虚、外感六淫之邪而导致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在夏季阳气旺盛,病情有所缓解时,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增强抗病、祛邪能力,以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来临时再发作,或减轻其症状。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在夏天的时候治疗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

   “冬病夏治”使用最多的是贴敷疗法,即选用一定的药物研粉调和后,在特定穴位上进行贴敷,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借助药物对穴位以及经络的刺激,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鼓舞正气,驱逐宿邪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由于一般是利用夏至后三伏时期来贴敷,故简称为“三伏贴”。三伏天是一年四季之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段,此时阳气盛而肌肤腠理开泄,是驱散内伏寒邪的最好时机。此时段进行穴位贴敷,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对体内阴寒之邪较盛的患者治疗效果尤为显著。

二、哪些脾胃病适合“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主要用于在冬季和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慢性便秘、功能性胃肠病等引起的胃痛、腹痛、腹胀、嗳气、腹泻、便秘等,中医辩证为脾胃虚寒、脾胃虚弱等所致的体虚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或苍白、消瘦、手足冰冷、抵抗力低下容易感冒等。

三、冬病夏治的治疗时间?

治疗次序

时间

第一次治疗

6月21日(夏至)

第二次治疗

7月11日(初伏)

第三次治疗

7月21日(中伏)

第四次治疗

7月31日(中伏加强)

第五次治疗

8月10日(末伏)


四、有哪些
注意事项?

1、先辨证,后贴敷;

2、成人敷贴时间一般6-8小时,小儿一般2-4小时,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减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尽量避免使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尽量避免烟酒、海鲜、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发泡现象;

3、贴敷后出现局部皮肤泛红、轻度瘙痒或色素沉着属正常现象,但若出现刺痒难忍或有烧灼感应立即去掉敷贴,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反应剧烈者,如大面积皮肤出现瘙痒、斑疹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若局部皮肤出现水泡,泡小不予处理,令其‍自行吸收,泡大者请到医院处理,以免感染。

4、保证充足睡眠,调节情绪,注意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激动、烦躁或悲伤忧郁;

5、对于妊娠者、结核病患者、局部皮肤破损患者、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进行敷贴疗法。(朱冉飞/文  脾胃病科/审核)

  • 关注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   皖ICP备202405648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