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医院创建“二甲”工作任务的胜利完成,紧接着收到医院将派我前往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二科进修的通知。进修不仅是领导期望,是医院的任务,也是一直以来我心中的渴望。对于此次学习,我决心全力以赴。
履行完报道手续,正式进岗工作。尽快熟悉科室及手术室的工作环境及流程,争取尽快进入角色。突然发现一个意想不到问题摆在我面前,就是写病历、下医嘱。作为一名工作7年的医生这本不是问题,但是电子病历却接触的不多。不是医嘱下不出来,就是打印出问题,甚至我自己都觉得窝火。幸好我的搭档章医生是个善良而富有耐心的人,帮我一遍遍熟悉操作流程,帮我一次次收拾出错后的“烂摊子”,很快这入门的第一关我就顺利度过。
接下来就应该是的收病人,写病历,上手术等日常工作了。但是我很快就发现之前工作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是病人的管理上就和之前我工作方法有和大不同。检查、会诊、科室讨论、术前准备、直至手术及术后管理,一路进行下来。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做一些检查,但是背后的一条规范化治疗的思路。如之前我仅仅是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入院常规检查,评估患者是否具备手术禁忌症。但是很少讨论手术指征及方式进行评估。在这里科室晨会上针对较大或疑难手术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进行讨论却是一天工作的开始,有时甚至会产生较大分歧,最后集体为手术把关。这种方式不仅仅可以降低手术潜在风险,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低年资医生学习到疾病的治疗思维。
开始的不适应,以至于私下也总抱怨:为什么尹宗生主任总是要求我们工作要规范,甚至短时间之内就能将病历中有缺陷的地方指出来,哪怕是标点符号;为什么李鸿主任总是要求我们工作要抓落实,要有执行力;胡勇主任为什么查房时总有那么多的知识要告诉我们,哪怕是张力带的钢针进针点选取。在既往个人的治疗经验不断的和安医具有成熟培养医生的制度相碰撞后,临床思维有了明显的改变,逐渐的开始适应。慢慢的开始品味这种模式。一个优秀而成熟的工作风格必然是优秀个体经验的总结,继而融合,最后形成整体的工作风格。后来之人通过对这种风格的继承,加上自己独到地方才能不断进步。
去进修之时,我就反复告戒自己“我是来学习的”。就像某前辈所说“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就要找“好老师”。于是科里疑难、危重患者都成了我的老师。有复合伤创伤的患者、有颈脊髓急性损伤的患者、有复杂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有骶尾部骨肿瘤的的患者。通过这些患者我积累了管理病人的知识,提高了对患者的处置能力,甚至因为去ICU太频繁和哪里的老师成了熟人。
要说安医的大牌主任是存在我心中的偶像,但是和我年资相仿的一线医生给我的震撼一点也不比主任们小。特别是他们自身具有的素质,让我感到惊讶。他们对病人围手术期的管理、急诊病人的处理、手术技巧、理论水平及外语水平都有过人之处。这种震撼也必将成为我对专业追求的动力。
一年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作为骨科医生,通过进修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找准自己的定位。看到了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太多,需要自我完善的方面也太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以进修时的标准对自己进行总结,不断地完善自己,将个人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争取为医院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供稿/耿凯 编审/余多宝)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