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肝
中医认为肝为五脏之一,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肝主疏泄、肝藏血。其生理特性为: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为刚脏、肝体阴用阳。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与四时之春相应。
天人合一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三月,即指农历正月到三月,按节气当从立春日始至立夏前一天止。这个时期,自然界的阳气渐升,阴气渐降,天地之气温和。阳主升发,自然界万物开始生长发育,推陈布新,各陈其姿容。
四时有生长化收藏,人有生长壮老已,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具体表现在人会跟随四时节气的更替而出现不同的生理性变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调行: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调神:养生贵乎养神,历代医家都把顺应四时调摄精神作为养生长寿之本,防病治病的良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春三月“以使志生,生而勿杀”,要顺应肝木使其条达。
春季养肝要点
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能调畅全身气机,促进血液运行,和调脏腑的功能活动,故春季养生重在养肝,肝病患者尤其要顺应春令之气生发舒畅的特点,结合肝的生理特性,从情志、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加以调摄,以保证肝气调达,维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为促进肝病的恢复创造条件。
调摄情志
肝病患者的肝脏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容易产生情志的改变,如发怒、抑郁等,怒则伤肝,就会出现“因怒致病”、“因病致郁”的恶性循环。因此,春季养肝要注重情志的调节,保持心胸开阔,培养乐观向上的态度。正如古人所说:“戒怒暴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不断加强自身思想修养,以顺应肝的条达舒畅之性。
生活起居
夜卧早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春季白昼渐长,是阳气升发之时,人类的活动时间随之增加。因此,适当减少睡眠时间有利于阳气更好的外宣,充分调动机体的活力,有利于“春夏养阳”。
适度“春捂”:春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过渡期,气候多变,温差较大,且春季以风气为主令,此时人体凑理疏松,易受风邪而致病,引发感冒、支气管炎等肺部疾病,所以要适度“春捂”,切莫受凉。随气温变化而加减衣服,使身体适应春季气候变化的规律,从而可增强体质,减少发病的机会。
信步漫行: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时空气清新,暖风拂面,有利于人体纳吐真气,化生精血,充养脏腑。冬季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藏精多于化气,各脏腑功能有所下降。因而入春后,应加强体育锻炼,唤醒身体的机能,以应对新一年的活动。
饮食调养
春季主升发,食辛甘之味能滋养人体的阳气,加快新陈代谢,而不宜过食酸收固涩之品。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健运,气血充沛。春季肝气当令,肝气太旺可伤及脾气,影响脾的运化转输,因此,可食燕麦、大枣、冬葵、南瓜、胡萝卜、菜花、白菜等甘甜之物,补养脾胃,保障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时要注重优质蛋白、维生素的补充。春季温差较大,冷热刺激会加速人体蛋白质的分解,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易感或复发疾病。这时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鸡蛋、鱼类、鸡肉和豆制品等。另外需多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如芝麻、卷心菜、菜花、苋菜等。(周振华/文 医务部/审核)
关注公众号